时间: 2025-04-30 23:31: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31:46
无稽之言 的字面意思是指没有根据、不可信的言论或说法。它强调的是言论缺乏事实依据,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荒诞不经、不值得相信的话语。
在文学作品中,无稽之言 常用来讽刺或批评那些荒谬的观点或言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表达对某人言论的不信任或轻蔑。在专业领域,这个词可能用来指代那些未经科学验证或不符合逻辑的假设。
同义词:荒诞不经、胡言乱语、空穴来风 反义词:言之凿凿、确凿无疑、有根有据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不同。例如,“荒诞不经”更强调言论的荒谬性,而“胡言乱语”则更侧重于言论的无序和混乱。
无稽之言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无稽”意为没有根据或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可信或荒谬的言论。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无稽之言 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或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词尤为重要,因为它提醒人们辨别信息的真伪。
无稽之言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怀疑和不满。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试图欺骗或误导他人的行为,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散布无稽之言,误导他人。这种经历让我更加重视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无稽之言 融入到对虚假信息的讽刺中:
在谎言的海洋里,
无稽之言如泡沫般浮现,
轻轻一触,便破碎无踪。
无稽之言 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虚假的广告或误导性的宣传视频。视觉上,它可能与那些夸张的、不真实的图像相关联。听觉上,它可能与那些充满夸张和虚假承诺的演讲相关联。
在英语中,无稽之言 可以对应为 "baseless rumor" 或 "unfounded claim"。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都用来指代那些没有根据的言论。
无稽之言 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提醒我们在信息时代要保持批判性思维,辨别真伪。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个词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言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之慎之。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八回:“若听旁人~随便传说,其罪减造谣者一等。”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稽】
叩头至地。
【引证】
《荀子·大略》-至地曰稽颡,下衡曰稽首。 、 《礼记·射义》-再拜稽首。 、 《仪礼·士丧礼》-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
【组词】
稽拜、 稽颡、 稽颡膜拜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