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9: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9:08
“下课”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课程或课堂活动的结束。在教育环境中,它通常指教师宣布课程结束,学生可以离开教室或进行其他活动的时间点。
“下课”一词源于汉语,其结构为“下”(表示结束)和“课”(表示课程)。随着教育制度的发展,这个词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课堂结束的标准词汇。
在*文化中,“下课”不仅仅是物理时间的结束,也常常象征着学生从学压力中暂时解脱,是校园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节奏点。
对于学生来说,“下课”往往伴随着一种解脱和期待的情绪,是对即将到来的休息或娱乐时间的期待。
在我的学生时代,每次听到下课的铃声,总是感到一种莫名的轻松和喜悦,那是一天中短暂的自由时光。
在诗歌中,“下课”可以被用来象征青春的流逝或某个阶段的结束:
铃声响起,是青春的告别,
下课了,我们的故事还未完结。
听到下课的铃声,我常常会联想到校园的景象:学生们欢快地走出教室,操场上充满了活力。
在英语中,“下课”可以对应为“class dismissed”或“end of clas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课程结束的含义。
“下课”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它不仅仅是描述一个简单的动作,还承载着学生时代的记忆和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如何在不同语境中使用,对于提高语言的丰富性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课】
(形声。从言,果声。本义:考核)。
同本义(根据一定的标准验核)。
【引证】
《说文》-课,试也。 、 《韩非子·定法》-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 《管子·七发》-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 、 苏洵《上皇帝书》-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
【组词】
课其事业;课试、 课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