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4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45:01
词汇“儿女子语”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推测它可能指的是儿童或女性的语言,即儿童或女性特有的说话方式或用词习惯。然而,由于这个词汇并不常见,我们无法从标准词典中找到确切的定义和用法。因此,以下的分析将基于这个字面意思进行。
“儿女子语”可能指的是儿童或女性在交流中使用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通常被认为更加简单、直接或带有某种情感色彩。
由于“儿女子语”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没有固定的使用方式。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描述某个角色(尤其是儿童或女性)的说话方式,以此来塑造角色的性格或情感状态。
由于“儿女子语”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历史不详。它可能是由“儿童”和“女子”两个词组合而成,用来描述特定群体的语言特征。
在某些文化中,儿童和女性的语言可能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比如代表纯真、温柔或非正式的交流方式。这种语言风格可能在文学作品中被用来传达特定的情感或社会信息。
提到“儿女子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温馨、亲切或不设防的交流场景,这种语言风格往往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递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描述儿童或女性的说话方式时,可能会间接地涉及到这个概念。
在创作中,可以将“儿女子语”作为一个元素,用来描绘一个充满童真或女性温柔的世界,比如在童话故事或温馨小说中。
提到“儿女子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柔和的色彩、温馨的场景,或者是轻柔、悦耳的声音,这些都可以通过视觉艺术或音乐来表达。
由于“儿女子语”不是一个普遍认知的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存在,或者意义有所不同。
“儿女子语”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它的使用和理解可能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但它并不是一个必须掌握的词汇。
汝为人将,不能以死敌我,乃欲以儿女子语诱我乎?
1.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2.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妇人也。 、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 、 《韩非子·亡征》-男女无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组词】
女陪堂、 女先儿、 女红、 女冠、 女兄、 女伯、 女嬖、 女隶、 女中丈夫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
4.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