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2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26:32
“斗粟尺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斗粮食和一尺布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微小的贡献或微不足道的物品。它强调的是事物的小和微不足道,常用于形容人的贡献或付出的东西非常有限。
在文学作品中,“斗粟尺布”常用来形容那些虽然微小但却真诚的贡献,有时也用来讽刺那些自以为贡献巨大但实际上微不足道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如讨论慈善或公益活动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社会学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讨论资源分配或个人贡献的问题。
“斗粟尺布”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粮食和布匹的重视。在古代,粮食和布匹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用它们来比喻微小的贡献是合情合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积少成多”和“滴水穿石”的精神,因此“斗粟尺布”这个成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它鼓励人们即使贡献微小,也应该持续不断地付出。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温和和鼓励的。它让我想到即使是最小的努力,也是值得尊重和赞赏的。它鼓励我不要轻视任何微小的贡献,因为这些贡献累积起来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社区服务项目中工作,虽然我的贡献只是斗粟尺布,但我看到每个人的小贡献如何汇聚成一个大的成果,这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斗粟尺布虽微小,汇聚成河润心田。”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小小的粮仓和一匹布,它们虽然不大,但代表着一份心意和努力。听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温暖的声音在讲述一个关于小贡献如何产生大影响的故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drop in the ocean”,意思是一滴水在大海中,比喻非常小的贡献或影响。
通过对“斗粟尺布”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微小贡献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不要忽视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因为它们可能是构成更大整体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西汉时期,汉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因为谋反事败后,被汉文帝贬放蜀郡,他在路上绝食而死。人们对此大发感慨,流传一首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来讽刺兄弟不合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煮豆燃箕,谓其相害;~,讥其不容。”
1.
【斗】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怒发对打形。本义:搏斗)。
搏斗;引申为战斗。
【引证】
《说文》。按,争也。-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 、 《古考经说》-二士对戟为鬥。 、 《说文》。按,相接之意。-鬥,遇也。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投身大敌,与之扑斗。
2.
【粟】
(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
同本义 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Setaria italica),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
【引证】
《说文》-粟,嘉谷实也。 、 《旧唐书·食货志下》-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
【组词】
粟入、 粟粒
3.
【尺】
(指事。小篆,从尸,从乙。“尸”象人卧的形象。“乙”是个标识,周制寸、咫、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本义:十寸)。
同本义,量词。长度单位。
【引证】
《说文》-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所以指斥规榘事也。
4.
【布】
(形声。从巾,父声。本义:麻布)。
同本义(古时无棉布)。
【引证】
《易·说卦》-坤为布。 、 《诗·卫风·氓》-抱布贸丝。 、 《孟子》-女有余布。 、 左思《吴都赋》-果布辐凑而常然。 、 《仪礼·既夕礼记》-商祝免袒,执功布入。 、 《孟子·滕文公》-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组词】
布衣、 布槽、 布褐、 布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