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9:06
词汇“取进止”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笔误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术语。为了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假设“取进止”是一个组合词汇,由“取”、“进”和“止”三个字组成。下面我将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
由于“取进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无法提供确切的语境分析。但如果我们将其拆分为“取”、“进”和“止”三个部分,可以推测它可能在某些专业领域或特定情境下使用,比如在军事、管理或技术领域中,可能用来描述某种策略或行动的决策过程。
由于“取进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以下示例句子是假设性的:
由于“取进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无法提供确切的词源和演变信息。
如果“取进止”是一个特定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的术语,它可能反映了该文化中对于决策和行动的重视。
由于“取进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无法提供确切的情感反应或联想。
由于“取进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无法提供个人应用的例子。
由于“取进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无法提供创造性使用的例子。
由于“取进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无法提供视觉和听觉联想的例子。
由于“取进止”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无法提供跨文化比较的例子。
“取进止”作为一个组合词汇,虽然在标准汉语中不常见,但如果我们将其拆分为“取”、“进”和“止”三个部分,可以推测它在某些特定领域或情境下可能有一定的应用。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词汇的构成和可能的语境是非常重要的。
1.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2.
【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隹”,象小鸟形,下面是“止”(趾)。鸟脚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进。本义:前进,与“退”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进,登也。 、 《易·说卦》-巽为进退。 、 《诗·大雅·桑葇》-进退维谷。 、 《周礼·大司马》-徒衔枚而进。 、 《礼记·表记》-君子三揖而进。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进则引之,退则策之。 、 《史记·魏公子列传》-进兵击秦军。 、 《资治通鉴》-以次俱进。 、 、 明·魏禧《大铁椎传》-贼环而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猱进鸷击。
【组词】
迈进、 奋进、 进不来出不去、 进旅退旅、 进退中绳
3.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