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29: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29:13
“三豕渡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三只猪渡过河。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三豕渡河,非其时也。”原意是指三只猪在不应该渡河的时候渡河,比喻不合时宜或不恰当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不识时务、行为不当的人或事。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非常不合时宜或愚蠢。在专业领域,如历史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文献中的隐喻和象征。
“三豕渡河”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后来在汉语中广泛使用,成为描述不合时宜行为的常用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成语是语言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三豕渡河”作为一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对时机的重视和对不合时宜行为的批评。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滑稽和荒谬的感觉,因为它用一个看似简单的场景(三只猪渡河)来比喻复杂的社会行为。这种比喻方式既幽默又深刻,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评论那些在不恰当时间做出决定的人,提醒他们注意时机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不度玉门关,三豕渡河笑人间。”这里,“三豕渡河”用来形容那些不识时务的行为,与“春风不度玉门关”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讽刺意味。
想象三只猪笨拙地尝试渡河的画面,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些滑稽的音乐或视频片段,这种联想可以增强成语的幽默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不合时宜”在多种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词汇。
“三豕渡河”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价社会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书有转误,~之类也。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豕】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猪)同本义。
【引证】
《说文》-豕,彘也。 、 《急就篇》。颜注:“豕者,彘之总名也。”-六畜蕃息豚豕猪。 、 《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 、 《楚辞·大招》-豕首纵目。 、 《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组词】
豕心、 豕仙、 豕牢、 豕突、 豕首
3.
【渡】
(形声。从水,度声。本义:渡过,过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子史皆以度为之。”-渡,济也。 、 《汉书·贾谊传》。按,后世分用,渡河不写作“度。”-度江河,亡维楫。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然后渡扬子江。
【组词】
渡仔、 渡杯、 渡客、 夜渡沅江
4.
【河】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 《书·禹贡》-导河积石。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吕氏春秋·慎行论》-三豕涉河。
【组词】
河堧、 河湟、 河朔、 河洛、 河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