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5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59:42
动听:形容声音悦耳,令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音乐、歌声、演讲或其他声音的表现。
动听一词源于汉语,由“动”和“听”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动”有感动、触动的意思,“听”则指听觉。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形容声音悦耳的词汇。
在**文化中,动听常与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强调声音的美感和情感的传达。在社会交往中,动听的声音也常被视为个人魅力的体现。
动听这个词给人带来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宁静、愉悦和美好的时刻。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欣赏。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动听来形容我喜欢的音乐或某人的声音,比如在听到一首特别打动我的歌曲时,我会说:“这首歌真是动听。”
诗歌:
月光下,琴声动听,
如泉水潺潺,如风轻吟。
心随音符飘荡,
在夜的静谧中,寻找那份安宁。
动听的声音往往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自然景象,如清晨的鸟鸣、溪流的潺潺声,或是优雅的古典音乐会。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有“melodious”或“pleasing to the ear”,它们也用来形容悦耳的声音,但在表达上可能略有不同。
动听这个词在描述声音美感方面非常有效,它不仅传达了声音的物理特性,还包含了情感和审美的层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使我们的描述更加生动和富有情感。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