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4: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4:30
外侮:指来自外部的侮辱、侵犯或敌对行为。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描述国家或民族遭受的外来侵略或不公正对待。
外侮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外”指外部,“侮”指侮辱或侵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用来特指国家或民族遭受的外来侵略。
在历史上,外侮常常与民族的苦难和抗争联系在一起,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这些历史深刻影响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
提到外侮,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历史的苦难和民族的坚韧,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激发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在日常生活中,外侮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国际关系时,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外侮来表达民族的坚韧和抗争精神:
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
我们挺立如山,
抵御外侮,
守护着这片热土。
结合历史纪录片或战争电影,外侮可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如战火纷飞的战场、士兵的呐喊和民族的团结。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的“foreign aggression”或“external threa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外侮这个词汇在描述国家或民族遭受的外来侵略时非常重要,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激发着民族的团结和抗争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侮】
(形声。从人,每声。本义:轻慢,不敬重)。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曲礼》-不侵侮。
【组词】
侮易、 侮慢、 侮忽、 侮法、 侮笑、 侮傲、 侮诮、 侮剧、 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