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26: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26:47
“侮人”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对他人进行侮辱或轻视的行为。它通常涉及言语上的贬低、行为上的不尊重或心理上的伤害,目的是降低对方的尊严或自尊心。
在文学作品中,“侮人”可能被用来描绘角色的负面性格特征,或者作为情节发展的催化剂。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冲突或不愉快的人际互动。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它可能被用来分析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动态和心理影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差异,例如“侮辱”可能更直接和严重,而“嘲讽”可能带有一定的戏谑成分。
“侮人”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词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文献和典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可能有所变化,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即对他人尊严的侵犯。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侮人”行为的接受度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文化中,尊重他人被视为基本的社会准则,因此侮人行为会受到更严厉的批评和惩罚。
“侮人”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冲突、不公和伤害。它可能引发对受害者同情和对加害者的愤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目睹侮人行为。例如,在学校中,可能会看到同学之间的言语侮辱;在职场中,可能会遇到上级对下属的不公正对待。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侮人”来表达对不公正行为的抗议:
在沉默的夜里,
侮人的言语如刀割,
心灵之花,
在无声中凋零。
视觉上,“侮人”可能让人联想到愤怒的面孔、紧握的拳头或悲伤的眼神。听觉上,可能让人想起尖锐的嘲笑声或刺耳的责骂声。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insult”或“belittle”,德语中的“beleidigen”,都有类似的意义和用法,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尊重与不尊重的问题。
“侮人”这个词汇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尊重和理解。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帮助我们识别和表达不公正和不尊重的行为,促进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1.
【侮】
(形声。从人,每声。本义:轻慢,不敬重)。
同本义。
【引证】
《礼记·曲礼》-不侵侮。
【组词】
侮易、 侮慢、 侮忽、 侮法、 侮笑、 侮傲、 侮诮、 侮剧、 侮薄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