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2: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2:31
“俗人”一词通常指的是普通人,即没有特殊才能或地位的人。在字面意思上,它指的是世俗之人,与“圣人”或“高人”相对。基本含义是指那些生活平凡、没有超凡脱俗特质的人。
在文学中,“俗人”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缺乏深度或精神追求的角色,有时带有贬义。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自嘲或形容他人,表达一种平凡或普通的状态。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讨论中,“俗人”可能指那些未深入研究或未达到某种精神境界的人。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俗人”可能带有更多的贬义色彩,而“凡人”和“普通人”则更为中性。反义词则强调了与“俗人”相对的高尚或卓越特质。
“俗人”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世俗之人,与**或精神追求相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涵盖了所有普通人的概念。
在**传统文化中,“俗人”常常与“圣人”相对,强调了道德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过于物质主义或缺乏精神追求的人。
“俗人”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平凡的生活和普通的日常。它可能引发一种对超凡脱俗的向往,或者对现实生活的接受和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俗人”来自嘲,表达自己对平凡生活的接受,或者在与朋友讨论时,用这个词来形容那些过着普通生活的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俗人如我,步履匆匆, 在尘世间,寻觅安宁。 虽无仙风道骨,心怀善念, 平凡之中,自有真谛。
“俗人”可能让人联想到日常生活的场景,如繁忙的街道、普通的工作环境或家庭聚会。在音乐中,可能让人想到轻松的流行音乐,反映出平凡生活的节奏。
在英语中,“俗人”可能对应“layman”或“commoner”,前者强调非专业人士,后者强调社会地位的普通。在不同文化中,这个词的使用和含义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指向普通人的概念。
“俗人”这个词在语言中扮演着描述普通人的角色,它提醒我们接受自己的平凡,同时也鼓励我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描述自己和他人,以及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背景。
1.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