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1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16:12
外使:这个词通常指的是被派遣到国外进行外交活动的官员,如大使、公使等。他们代表自己的国家与外国政府进行交流和谈判,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国际关系。
外使这个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各国之间已有派遣使节进行交流的传统。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外使的职责和行为准则也逐渐规范化,形成了现代外交体系。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外使往往被视为国家的代表,他们的行为和言论受到高度关注。在一些国家,外使的选拔和培训非常严格,以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代表国家利益。
外使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国际舞台上的智慧和策略,以及外交官在复杂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国际合作和和平的向往。
在个人生活中,外使这个词可能不太常见,但在关注国际新闻或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时,可能会遇到与外使相关的内容。
在诗歌中,可以将外使描绘成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关键。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外使在正式场合穿着礼服,进行外交谈判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外交会议上的正式发言和谈判的声音。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diplomat”或法语中的“diplomate”,都指代类似的概念,即被派遣到国外进行外交活动的官员。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情况和含义大致相似。
外使这个词在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代表了国家间的交流和合作。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外使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外交政策。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