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1:0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1:03:37
月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月末。在**传统文化中,月晦有时也指月亮最暗淡的时候,即无月之夜。
月晦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月”和“晦”组成。“晦”字在古代汉语中意为昏暗、不明亮,因此“月晦”即指月亮最不明亮的时刻,即月末。
在*传统文化中,月晦有时与一些俗相关,如大扫除、祭祀等,以示辞旧迎新。在一些地方,月晦还被认为是阴气最重的一天,因此会有一些避邪的*俗。
月晦常给人一种结束和新的开始的感觉,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种孤独或凄凉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月晦常被用来象征某种转折或结束。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月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农历和传统节日的时间安排。例如,春节通常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而之前的月晦则是准备和过渡的重要时刻。
在诗歌中,月晦可以被用来营造一种深沉的氛围:
月晦之夜,星光稀疏, 寒风中,思绪飘渺。 旧梦已逝,新梦未至, 独留我,在时光的缝隙中徘徊。
月晦的视觉联想可能是漆黑的夜空,几乎没有月光,星星显得格外明亮。听觉上,可能是夜晚的寂静,偶尔传来远处狗吠或风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指月亮的周期性变化,但具体名称和*俗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月亮的周期性变化更多地与占星术和神话相关。
月晦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具有时间上的精确含义,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丰富性。通过对月晦的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和俗。
1.
【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 《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 《仪礼·觐礼》-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 、 《淮南子·天文》-月虚而鱼脑减。 、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组词】
月满则亏,水满则盈、 月上半阑残、 月老冰人、 “月”字流觞、 月日、 月晕、 月影、 月满、 月王
2.
【晦】
(形声。从日,每声。本义: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晦,月尽也。 、 《论衡·四讳》-三十日日月合宿,谓之晦。 、 《左传·成公十七年》-陈不违晦。 、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不知晦朔。 、 清·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
【组词】
晦望、 晦景、 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