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0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08:02
“月朦胧,鸟朦胧”这个词汇描绘了一种模糊、不清晰的美感,通常用来形容夜晚月光下的景色或鸟儿的叫声显得朦胧、模糊,带有一种诗意和神秘感。
在文学中,这个词汇常用于描绘夜晚的静谧和神秘,如诗歌、散文等。在口语中,可能用来形容某种模糊不清的状态或感觉。在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除非是在讨论文学作品或艺术创作时。
“朦胧”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原意指模糊不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用于文学创作中,增添了一种诗意和美感。
在**传统文化中,朦胧美常常与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表达一种含蓄、内敛的美感。在现代社会,这种词汇也常用于形容某种梦幻或神秘的氛围。
这个词汇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宁静、神秘和梦幻。它让人联想到夜晚的静谧、月光的柔和以及鸟儿的轻鸣,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的美感。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某个特别的夜晚,比如在乡村或湖边散步时,感受到的那种宁静和神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月朦胧,鸟朦胧,
夜色如墨,星光如梦。
湖面波光,树影婆娑,
一切静谧,一切朦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夜晚的湖景图,月光洒在湖面上,树影婆娑,鸟儿的叫声隐约可闻。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梦幻的音乐,如钢琴曲或小提琴曲,来增强这种朦胧的美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isty moonlight, hazy bird song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朦胧美感是相似的。
“月朦胧,鸟朦胧”这个词汇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描绘了一种模糊不清的美感,还带有一种诗意和神秘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添语言的美感。
1.
【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 《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 《仪礼·觐礼》-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 、 《淮南子·天文》-月虚而鱼脑减。 、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组词】
月满则亏,水满则盈、 月上半阑残、 月老冰人、 “月”字流觞、 月日、 月晕、 月影、 月满、 月王
2.
【朦】
(形声。从月,蒙声。本义:月不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朦,月朦朦也。 、 《西游记》-空架鼓,枉悬钟,绘壁尘多彩象朦。
【组词】
朦朦
3.
【胧】
(形声。从月,龙声。朦胧:月色不明的样子。引申为“模糊不清”) 同本义。
【引证】
温庭筠《菩萨蛮》-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组词】
胧月、 胧明、 胧胧
4.
【鸟】
人、畜的雄性生殖器 -- 一般指骂人的粗话。
【组词】
鸟乱、 鸟事
5.
【朦】
(形声。从月,蒙声。本义:月不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朦,月朦朦也。 、 《西游记》-空架鼓,枉悬钟,绘壁尘多彩象朦。
【组词】
朦朦
6.
【胧】
(形声。从月,龙声。朦胧:月色不明的样子。引申为“模糊不清”) 同本义。
【引证】
温庭筠《菩萨蛮》-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组词】
胧月、 胧明、 胧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