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4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7:47:15
埃塞俄比亚高原:这个词汇指的是位于非洲东北部的一个大型高原,主要位于埃塞俄比亚境内。它是非洲大陆上最大的高原之一,平均海拔在1500至3000米之间,部分地区甚至超过4000米。埃塞俄比亚高原是非洲的重要水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地理特征。
在文学中,埃塞俄比亚高原可能被描绘为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地方,充满了历史和传说。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简单地提及作为一个地理标志或旅游目的地。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生态学和气候学,埃塞俄比亚高原的研究可能涉及其地质结构、生态系统和气候模式。
同义词:埃塞俄比亚高地、非洲之脊 反义词:低地、平原
“埃塞俄比亚高原”这个词汇的词源直接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埃塞俄比亚"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晒黑的脸颊”,而“高原”则是指地势较高的平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地理学和相关领域的文献中被广泛使用。
在埃塞俄比亚文化中,埃塞俄比亚高原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和灵魂所在。它是许多传统故事和神话的发源地,也是埃塞俄比亚人民自豪感的来源。
提到埃塞俄比亚高原,可能会联想到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坚韧的民族精神。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探索和了解不同文化的兴趣。
在旅行中,我曾有幸亲眼目睹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壮丽景色,那里的山脉、河流和独特的生态系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将埃塞俄比亚高原描绘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充满了未解之谜和自然之美:
在埃塞俄比亚的脊梁上, 高原伸展,云雾缭绕, 古老的传说在风中低语, 自然的奇迹在阳光下闪耀。
通过观看关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纪录片或摄影作品,可以感受到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音乐方面,可以联想到非洲鼓的节奏,象征着高原上生命的活力和节奏。
在其他语言中,如法语(Haute-Éthiopie)或西班牙语(Alto Etiopía),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其高海拔和地理特征。
通过对“埃塞俄比亚高原”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其在地理、文化和历史上的重要性。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地理标志,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文的桥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和不同的文化。
1.
【埃】
(形声。从土,矣声。本义:尘土;灰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埃,尘也。 、 《苍颉篇》-埃,谓风扬尘也。 、 《通俗文》-灰尘曰埃。 、 《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列子·黄帝》-埃不漫。 、 《离骚》-溘埃风余上征。 、 《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 、 《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组词】
埃尘、 埃垢、 埃土
埃及的略称。
2.
【塞】
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 同: 僿
【引证】
《书·皋陶谟》-刚而塞。 、 《诗·邶风·燕燕》。郑《笺》云:塞,充实也。《说文》:僿,实也。-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 《礼记·孔子闲居》-志气塞乎天地。
【组词】
闭耳塞听;阻塞
3.
【俄】
(形声。从人,我声。本义:倾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俄,行顷也。 、 《诗·小雅·宾之初筵》-侧弁之俄。 、 扬雄《羽猎赋》。注:“卬也。”-俄轩冕。 、 张衡《归田赋》-于时曜灵俄景。
【组词】
俄景
4.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5.
【亚】
(象形。小篆作“亞”。许慎认为像人驼背形。甲骨文一说像花边形。本义:丑)。
同本义。
【引证】
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亚。 、 《说文》。段玉裁注:“此亚之本义。亚与恶音义皆同…衣驾切。”-亚,丑也。
6.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7.
【原】
(会意。小篆字形。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hǎn),象山崖石穴形。从泉。本义:水源,源泉)。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引证】
《说文》。俗字作“源”。-原,水泉本也。 、 《孟子》-原泉混混。 、 《淮南子·原道》-原流、泉浡。 、 《汉书·食货志》-犹塞川原为潢洿也。 、 唐·韩愈《原毁》-有本有原。
【组词】
原泉、 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