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55: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55:16
“残弊”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残”和“弊”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残余的弊端或缺陷,通常用来描述事物在经过一段时间或某种过程后,留下的不完善或有害的部分。
在文学作品中,“残弊”可能用来形容一个社会、制度或个人的不良状态,如“封建社会的残弊”。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或历史学中,它可能用来分析和批判过时或有害的制度和*俗。
同义词中,“弊端”和“弊病”更侧重于问题和疾病的意味,而“缺陷”和“瑕疵”则更侧重于不完美和小的缺点。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残弊”相对的积极状态。
“残弊”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残”(剩余的、不完整的)和“弊”(不好的、有害的)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提到“残弊之政”,意指残余的不良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残弊”常与改革和进步联系在一起,用来批判和反思旧有的不良制度或俗,鼓励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变革时期,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会增加。
“残弊”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过时、不完善和需要改进的事物。它可能激发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变革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残弊”这个词,但在阅读历史或社会评论时,可能会遇到它,从而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反思。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刀,刻下无数残弊,唯有爱,是那永不褪色的修复剂。”
视觉上,“残弊”可能让人联想到破旧的建筑、损坏的物品或陈旧的文献。听觉上,可能与沉重的历史叙述或批判性的讨论声音相关联。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vestige”或“blemish”,但它们的具体含义和使用语境与“残弊”有所不同。
“残弊”是一个富有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事物的缺陷,还隐含了对改进和完善的期待。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弊】
(形声。字本作“獘”,从犬,敝声。从犬,表示被狗扑倒或遭狗咬而倒下。讹变为“弊”。本义:仆,向前倒下)。
仆;向前倒下。 同: 毙
【引证】
《说文》-獘,?顿仆也。 、 《礼记·檀弓》-射之獘一人。 、 《周礼·大司马》-质明,弊旗,诛后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