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4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40:40
“有犯无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有错误就指出来,不隐瞒”。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直言不讳,勇于指出他人的错误或缺点,不因为顾及情面或其他原因而隐瞒。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正直、敢于直言的人物形象。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鼓励他人坦诚相待,不隐瞒问题。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管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透明度和诚信的重要性。
“有犯无隐”这个成语的出处不详,但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诚实和正直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表达坦率和真诚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直言不讳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官场和学术界。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于透明度和诚信的追求,尤其是在处理公共事务时。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直、勇敢的情感联想。它鼓励人们面对问题时勇于直言,不回避,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推崇。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有犯无隐”的情况。例如,在团队项目中,我直接指出了一个同事的错误,虽然当时气氛有些紧张,但最终我们的项目因为及时纠正错误而取得了成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有犯无隐,真理之光, 不畏浮云,直指苍穹。”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勇敢的人站在阳光下,毫不畏惧地指出错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坚定而清晰的声音,在人群中响亮地表达真相。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eak the truth, even if your voice shakes”(即使声音颤抖,也要说出真相),这体现了不同文化中对于诚实和勇气的共同追求。
“有犯无隐”这个成语在我看来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准则,它鼓励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保持诚实和勇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解决问题。
公有犯无隐,引经正辞,上是其言,刑为之省。
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又闻:事君~,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
1. 【有】
2.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隐】
藏匿;隐蔽。
【引证】
《说文》-隐,蔽也。 、 《尔雅》-隐,微也。 、 《国语·齐语》。注:“隐藏也。”-隐五刃。 、 、 《荀子·致仕》。注:“隐,亦蔽也。”-隐忌雍蔽之人。 、 《吕氏春秋·重言》。注:“隐,蔽也。”-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 、 《文选·嵇康·琴赋》。注:“隐,幽深邃也。”-则盘纡隐深。 、 《左传·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故隐居屠间。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日月隐耀。 、 明·魏学洢《核舟记》-各隐卷底。
【组词】
隐占身体、 隐遁、 隐谋、 隐秀、 隐候、 隐耀、 隐身术、 隐冒、 隐翳、 隐掩
隐瞒。
【引证】
《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上以无隐。
【组词】
隐欺、 隐情、 隐拒、 隐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