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0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04:49
词汇“是亦因彼”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庄子·齐物论》。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是亦因彼”字面意思是“这个也是因为那个”,基本含义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它强调了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是亦因彼”源自《庄子·齐物论》,庄子在这里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万物一体”观念,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平衡。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经济现象。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深思熟虑的感觉,让人联想到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影响。它提醒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用这个成语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现象,比如解释为什么某个项目会失败,或者为什么某个人的成功并非偶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是亦因彼,花开花落,
因果循环,世事如棋。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旋律悠扬、富有哲理的音乐,来表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西方哲学中,类似的观念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强调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verything is interconnected”。
“是亦因彼”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更深入地分析现象。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彼出于此,是亦因彼。
1.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2.
【亦】
(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俗作腋-亦,人之臂亦也。 、 《广雅》-胳谓之腋。 、 《埤苍》-腋在肘后。
也;也是。
【引证】
《战国策·魏策》-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
【组词】
亦许、 亦然
3.
【因】
(会意。从囗(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注:“囗大俱非义。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按即茵之古文。江说是也。”-因,就也。
4.
【彼】
(形声。从彳,皮声。“彳”(chì)。本义:流行、传播,施加)。
那,与“此”相对。
【引证】
《玉篇》-彼,对此称彼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 宋·沈括《梦溪笔谈》-此土延续石耳。
【组词】
彼此腾倒着做、 彼苍、 此起彼伏;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