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7:1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7:18:04
“伯仲”一词源自**古代,字面意思是“兄弟中的老大和老二”,即“伯”指兄长,“仲”指次子。在现代汉语中,“伯仲”常用来比喻事物之间的不相上下,难分优劣,形容两者水平相当,难以区分高下。
“伯仲”一词源于古代家族排行,伯为长子,仲为次子。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扩展到比喻事物之间的对比,特别是在难以区分优劣的情况下使用。
在**文化中,家族排行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伯仲的概念体现了这种等级和次序。在现代社会,这一词汇的使用更多地体现了平等和竞争的观念。
“伯仲”一词给人以平等、竞争和选择的联想。它暗示了一种微妙的平衡,需要细致的考量和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选择两个相似的商品时使用“伯仲之间”来形容我的犹豫不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伯仲之间,星辰与月,光辉难辨,夜空璀璨。”
想象两幅几乎相同的画作,或两首旋律相似的乐曲,都可以引发“伯仲”的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eck and neck”,意指两者非常接近,难以区分。
“伯仲”一词在汉语中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家族排行的概念,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平等和竞争的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伯仲”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力,增强沟通的精确性。
1.
【伯】
(形声。从人,白声。本义:排行第一的,老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伯,长也。 、 《诗·邶风 ·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 《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 、 《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 《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 、 《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访方伯。 、 韩愈《过始兴江口感怀》-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
【组词】
伯氏、 伯兄、 伯氏、 伯歌季舞、 伯姊
2.
【仲】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中。中亦声。甲骨文、金文作“中”。本义:排行第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仲,中也。 、 《释名》-仲,中也,言位在中也。 、 《仪礼·士冠礼》-伯其甫、仲、叔、季惟其所当。 、 《礼记·檀弓》。按,古者幼名冠字,冠字谓之且字,且,荐也。表之以字,所以为伯、仲、叔、季之藉也。殷礼二十为字之时,即兼伯仲叔季呼之,周礼始字不呼伯仲,至五十乃加而呼之。女子则笄而字即称伯姬、仲姬。-五十以伯仲,周道也。 、 杜甫《咏怀古迹》-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 清·黄宗羲《原君》-孰与仲多。
【组词】
仲子、 仲兄、 仲年、 仲弟、 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