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0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2:02:19
“倜傥之才”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倜傥”和“之才”两个词组成。其中,“倜傥”形容人风度翩翩、洒脱不羁,而“之才”则指某人的才能或才华。因此,“倜傥之才”整体上形容一个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举止潇洒、不拘小节。
“倜傥”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原指司马相如的风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形容其他具有类似特质的人。而“之才”则是对才能的常规表述,两者结合形成了“倜傥之才”这一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倜傥之才”常与文人墨客、侠客英雄等形象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对才华与风度的双重推崇。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既有才华又有风度的人物,如历史上的文人、艺术家等。
在评价一位朋友时,我曾用“倜傥之才”来形容他的多才多艺和潇洒风度,这个词汇很好地概括了他的个性和才华。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
风流倜傥一少年,
笔下生花诗意绵。
世间繁华皆过眼,
唯有才华永流传。
想象一位穿着古装的文人,手持折扇,风度翩翩地在花园中漫步,背景音乐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这样的场景与“倜傥之才”的意象相得益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man of charm and talen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人的魅力和才华。
“倜傥之才”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反映了社会对才华与风度的双重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提升语言的文雅度和表达的深度。
其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
1.
【倜】
a.超然或特出的样子;b.疏远的样子。
【引证】
洒脱,不拘束。
【引证】
、
2.
【傥】
(形声。从人,党声。本义: 洒脱不拘,不拘于俗)。
同本义。
【引证】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注:“无行检也。”-赞陈汤傥荡。 、 《汉书·史丹传》-貌若傥荡不备。
【组词】
倜傥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