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18:0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8:08:58
唇焦舌干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嘴唇干裂,舌头干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说话过多或口渴到极点,通常表示因为长时间说话或辩论而导致的口干舌燥。
唇焦舌干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对生理状态的描述。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长时间说话后状态的常用语。
在中国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对于言语和沟通的重视。在重视言辞和辩论的社会背景下,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在教育和法律领域。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疲惫和渴望休息。它让人联想到长时间的努力和坚持,以及对水分和休息的迫切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加长时间的会议或研讨会后,感到唇焦舌干,这时候一杯水或短暂的休息能带来极大的缓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唇焦舌干夜未央, 言辞如剑战四方。 一杯清水润心田, 明日再战又何妨。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长时间的演讲后,嘴唇干裂,眼神疲惫。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沙哑的声音和急促的呼吸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arched with thirst" 或 "dry as a bone",虽然这些表达更侧重于口渴,而不是因为说话导致的口干。
唇焦舌干 这个成语在描述长时间说话后的状态时非常形象和生动。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常用,也在专业领域中有所体现。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对于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都有重要意义。
日夜焦唇干舌,欲与吴王接踵而死。
走到中午,烈日当空,四个人都~。
1.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
2.
【焦】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焦,火所伤也。 、 《玉篇》-焦,火烧黑也。 、 《礼记·内则》-濡灸之举焦。 、 《素问》-凡气因火变则为焦。
【组词】
焦盆、 焦鎚、 焦尾、 焦霹雳
3.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
4.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