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2: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2:31
唇焦口燥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嘴唇干燥,口渴难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说话过多或者长时间说话导致口干舌燥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唇焦口燥 常用来形容人物在辩论、演讲或劝说时的热情和投入,强调其言辞的激烈和持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说话过多,导致口渴。在专业领域,如演讲或辩论训练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反应。
同义词:口干舌燥、舌敝唇焦 反义词:口齿伶俐、口若悬河
唇焦口燥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字面意思直接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说话过多导致生理反应的观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逐渐固定,主要用来形容说话过多或激烈辩论后的状态。
在文化中,唇焦口燥** 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言辞力量的认识,以及对沟通和表达的重视。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提醒人们注意言辞的适度,避免过度疲劳。
唇焦口燥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疲惫和渴望休息。它让人联想到长时间的辩论或演讲,以及随之而来的口渴和疲劳。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加一个长时间的会议后感到唇焦口燥,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唇焦口燥话不尽,
心火燃烧夜未央。
唇焦口燥 这个成语可以联想到干燥的嘴唇和沙哑的声音,视觉上可能是干燥的沙漠或烈日下的景象,听觉上可能是沙哑的说话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arched with thirst" 或 "dry as a bone",但这些表达更多强调的是口渴的状态,而不是因为说话过多导致的口干。
唇焦口燥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生理状态,还反映了文化中对言辞和沟通的重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1.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
2.
【焦】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焦,火所伤也。 、 《玉篇》-焦,火烧黑也。 、 《礼记·内则》-濡灸之举焦。 、 《素问》-凡气因火变则为焦。
【组词】
焦盆、 焦鎚、 焦尾、 焦霹雳
3.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4.
【燥】
(形声)。
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引证】
《说文》-燥,干也。 、 《易·文言传》-火就燥。 、 《释名》-燥,焦也。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 《资治通鉴》-燥荻枯柴。
【组词】
燥吻、 燥坼、 燥劲、 燥刚、 燥气、 燥急、 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