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1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19:53
词汇“唇竭齿寒”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用来形容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一方受到损害,另一方也会受到影响。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唇竭齿寒”字面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这个成语比喻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一方的安全或利益受到威胁,另一方也会受到牵连。
“唇竭齿寒”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唇亡齿寒,鲁之于齐也。”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成语,用来形容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体现了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的价值观念。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团结、合作和共同进退的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可以用来描述团队或组织之间的紧密合作。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唇竭齿寒情谊深,风雨同舟共前行。”
想象一幅画面:两个人紧紧相依,共同面对风雨,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诠释“唇竭齿寒”的含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有“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团结则立,分裂则败),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含义相似。
“唇竭齿寒”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背景,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故曰,唇竭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唇竭而齿寒。
1.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
2.
【竭】
(形声。从立,曷声。本义:背举;用肩背负)。
同本义。
【引证】
《礼记·礼运》。注:“犹负戴也。”-五行之动,迭相竭也。
3.
【齿】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 《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发堕齿槁。
【组词】
齿吻、 齿颊
4.
【寒】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寒,冻也。 、 《列子·汤问》注-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 《易·说卦》-乾为寒。 、 《左传·哀公十二年》-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 、 《左传·昭公四年》-以享司寒。 、 《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曰寒风。 、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庄子·德充符》-饥渴寒暑,是事之变。 、 《乐府诗集·木兰诗》-寒光照铁衣。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凄神寒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寒肃、 寒悄、 寒衾、 寒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