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08: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0:08:57
词汇“[愠怼]”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愠”和“怼”。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结合起来,“愠怼”可以理解为因不满或愤怒而进行的责备或对抗。
由于“愠怼”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作品中可能出现,用以表达一种深沉的、带有情绪的对抗或责备。在口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常见的词汇如“生气”、“责怪”等。
在传统文化中,“愠怼”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够圆滑或不够成熟的表达方式,因为它直接且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种强烈的情绪冲突,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造成紧张或不和谐。
由于“愠怼”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使用它。
在创作中,可以将“愠怼”用于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戏剧或小说中,用以展现角色的复杂情感。
由于“愠怼”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紧张的音乐旋律或充满张力的画面。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情绪和行为的组合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愠怼”是一个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层次,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和情感表达。
1.
【愠】
(形声。从心,昷(wēn)声。本义:含怒,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愠,怒也。 、 《苍颉篇》-愠,恨。 、 《礼记·檀弓》。注;“犹怒也。”-舞斯愠。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愠而不出。 、 《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组词】
愠怍、 愠恚
2.
【怼】
(形声。从心,对声。本义: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怼,怨也。 、 《广雅·释诂四》-怼,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死谁怼。 、 《谷梁传·庄公三十一年》-力尽则怼。 、 《孟子》-以怼父母。 、 《汉书·外戚传》-怼以手自捣。
【组词】
怼恨、 怼憾、 怼怨、 怼怒、 怼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