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3: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3:15
“伏尸百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大量的尸体倒在地上。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战争、灾难或其他*悲剧性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
在文学作品中,“伏尸百万”常被用来描绘战争的惨烈场面,强调战争的残酷和对人类生命的摧残。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夸张地描述某种极端情况下的严重后果。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军事学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某个历史**的伤亡情况。
同义词:尸横遍野、血流漂杵
反义词:和平共处、安居乐业
“伏尸百万”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从古代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提炼出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战争,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造成*死亡的。
在文化中,战争和灾难一直是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因此,“伏尸百万”这个成语在文学和历史叙述中频繁出现,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沉重和悲痛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代价。
在个人经历中,虽然可能没有直接遇到“伏尸百万”的情况,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战争电影时,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遥远的时代,伏尸百万,血染大地,如今只余风声,诉说着往昔的哀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战场,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血迹斑斑。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壮的音乐,如战争电影的配乐,来增强这种悲惨场景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sea of corpses”或“a field of dead”,虽然不如“伏尸百万”那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意象。
“伏尸百万”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描述,也是对和平的呼唤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尸】
(象形。小篆字形,屍像卧着的人形。本义: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凭几曰卧。-尸,神像也。象卧之形。 、 《诗·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 、 《仪礼·士虞礼》。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祝延尸。 、 《礼记·曲礼》-孙可以为王父尸。 、 《仪礼·特牲礼》注-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
3.
【百】
(会意。从一,从白。“白”假借为“百”。本义:数词)。
十个十。一百,100。
【引证】
《说文》-百,十十也。 、 《淮南子·时则》-律中百钟。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百辆之迎、 百日、 百户
4.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