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2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22:13
“不登大雅之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某些事物或人不够格进入高雅的场所或不被认为是高雅的。基本含义是指某些事物或人的水平、品质不够高,不适合出现在正式或高雅的场合。
“不登大雅之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礼仪文化,其中“大雅”指的是高雅的文学或艺术,而“堂”则指正式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各种不够高雅的事物或人。
在**传统文化中,高雅与低俗有着明确的界限,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高雅文化的推崇和对低俗文化的排斥。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反映了人们对品质和水平的追求。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贬低的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够高雅、不够正式的事物。它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或不被尊重,因为它暗示了某种程度的贬低或排斥。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有人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些不够高雅的娱乐节目或低俗的言论,这让我意识到在公共场合保持高雅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喧嚣的尘世中,
有些声音不登大雅之堂,
却在心底回响,
如夜莺的低吟,
虽不入流,却动人心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低俗娱乐场所的画面,与高雅的艺术展览形成鲜明对比。在音乐方面,可以联想到低俗的流行音乐与高雅的古典音乐之间的差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t fit for polite society”或“beneath one's dignity”,这些表达也传达了不够高雅或不够正式的含义。
“不登大雅之堂”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对高雅文化的追求,也体现了对低俗文化的排斥。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我们在公共场合保持高雅和尊重他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至关重要。
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部小说,初名‘金玉缘。’
而~的乱弹——皮簧,居然登了大雅之堂。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登】
(象形。本义:上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登,上车也。 、 《尔雅》-登,陞也。 、 《礼记·玉藻》-登车则有光矣。 、 《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
3.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4. 【雅】
5.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6.
【堂】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殿也。 、 《说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 、 《书·顾命》-立于西堂。 、 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燕坐于华堂之上。 、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华堂旅会。
【组词】
堂上、 堂下、 堂宇、 堂事、 堂阶、 堂阁、 堂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