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45: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45:51
哀音:指悲伤、哀愁的声音或音乐,通常用来形容表达哀伤情感的语调或旋律。
哀音一词源于汉语,由“哀”和“音”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学和音乐中,哀音常被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着其基本的情感表达功能。
在**传统文化中,哀音常常与丧葬、悼念等场合相关联,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在现代社会,哀音也被广泛应用于电影、音乐和文学作品中,用以增强情感的表达。
哀音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悲伤、哀愁的情感,它能够唤起人们对失去、离别等情感的共鸣。在个人表达中,哀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传达内心的悲伤和哀思。
在个人经历中,哀音可能出现在亲人离世、失恋或其他悲伤**中。例如,在参加亲人的葬礼时,哀音可能是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人们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哀音:
月光下的哀音,
如泣如诉,
诉说着夜的寂静,
和心的哀愁。
哀音可以联想到悲伤的音乐旋律,如小提琴的哀婉演奏,或是电影中悲伤场景的背景音乐。视觉上,可能联想到黑白画面或悲伤的表情。
在不同文化中,表达悲伤的声音或音乐可能有不同的词汇,但其情感内涵是普遍的。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elancholy tune”或“sad melody”。
哀音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情感传递功能,也在文化和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哀音的学*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丰富个人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