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4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5:46:21
“哀骀”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汉字组成:“哀”表示悲伤、哀痛,“骀”在古汉语中指劣马或驽马。因此,“哀骀”字面意思是指悲伤的劣马,引申为形容人或事物状态不佳,带有悲凉、颓废的意味。
在文学作品中,“哀骀”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境遇或心情,如形容一个失意的人或一个衰败的景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艺术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文学批评或历史研究中,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描述某个时期或**的悲惨状态。
“哀骀”这个词源自古汉语,其中“骀”字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主要指劣马。随着时间的推移,“哀骀”逐渐被用来形容更广泛的不幸或颓废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马象征着力量和速度,而劣马则象征着无力与衰败。因此,“哀骀”这个词在描述社会或个人状态时,往往带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哀骀”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衰败、无力和悲伤。在使用这个词时,往往会带有一种无奈和悲观的情绪。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描述某些不幸或颓废的情境时使用“哀骀”这个词,比如描述一个朋友的失意生活或一个社区的衰败景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哀骀,悄然无声中,带走了青春的色彩。”
视觉上,“哀骀”可能让人联想到破败的景象,如废弃的建筑物或荒凉的田野。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悲伤的音乐或寂静的夜晚。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可以通过其他词汇或表达方式来传达,如英语中的“downcast”或“desolate”。
“哀骀”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衰败,也反映了心理上的悲伤和无力。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更深刻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意境。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骀】
(形声。从马,台声。本义:劣马)。
同本义。
【引证】
《广韵》-骀,驽马。
【组词】
驽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