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6 02:1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6 02:11:47
词汇“哀迷”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来进行探讨。以下是对“哀迷”这一词汇的分析:
“哀迷”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但从字面上理解,“哀”通常表示悲伤、哀伤,“迷”则可以表示迷惑、迷茫或迷恋。结合起来,“哀迷”可能指的是一种因悲伤而感到迷茫或困惑的状态。
由于“哀迷”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并不广泛。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人物因失去亲人或爱情而陷入的悲伤和迷茫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或情感表达中。
由于“哀迷”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它可能是由“哀”和“迷”两个字组合而成的临时性表达。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哀迷”可能被用来形容一种深度的情感状态,尤其是在强调情感表达的文学作品中。
“哀迷”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深沉的悲伤和无法自拔的迷茫,给人一种沉重和忧郁的感觉。
由于“哀迷”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不太会遇到与该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哀迷”来表达一种深沉的情感状态:
在哀迷的夜色中,
我寻找着失去的光芒,
心中的悲伤,
如迷雾般缠绕。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夜晚、迷雾和孤独身影的画面,音乐上可能会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来增强“哀迷”的情感氛围。
由于“哀迷”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不详。
“哀迷”这个词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能够表达一种深度的悲伤和迷茫状态,适合在文学创作中使用。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迷】
(形声。从辵(chuò),米声。本义:迷路;分辨不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迷,惑也。 、 《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 、 《韩非子·解老》-凡夫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则为迷。 、 《离骚》-及行迷之未远。 、 《楚辞·惜诵》-迷不知宠之门。 、 《聊斋志异·促织》-迷其所在。 、 《楚辞·九章·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 杜牧《阿房宫赋》-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若迷。 、 、 清·姚鼐《登泰山记》-道中迷雾。
【组词】
迷离徜彷、 迷罔;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