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2:50
“夕惕若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易经·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字面意思是:君子整天勤奋不懈,到了晚上还警惕自己,如同面临危险一样,这样就不会有灾祸。基本含义是指人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懈怠,以防不测。
在文学作品中,“夕惕若厉”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谨慎和勤奋,如在历史小说中描述一位忠诚的官员或将领。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文章中,它可以用来强调持续的警惕和努力的重要性。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持续的自我提升和风险管理。
同义词:
反义词:
“夕惕若厉”源自《易经》,是**古代哲学和占卜的经典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和日常语言中,强调持续的警惕和努力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中,“夕惕若厉”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形象,即一个有道德修养、勤奋不懈、时刻警惕的人。这种价值观在社会中被广泛推崇,尤其是在强调个人责任和集体利益的背景下。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肃、勤奋和责任感强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不断努力、时刻准备应对挑战的人,激发人们对于持续进步和自我提升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总是夕惕若厉,不仅在教学上精益求精,还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需求。他的这种态度深深影响了我,让我明白了持续努力和警惕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晨曦初露,我夕惕若厉,
心中灯火,不灭不息。
岁月如梭,我勤耕不辍,
梦想之舟,破浪前行。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位深夜仍在工作的学者,灯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专注和警惕。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深夜的寂静中,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象征着不懈的努力和警惕。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ay vigilant”或“be on one's guard”,强调持续的警惕和准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强调在面对挑战时保持警觉和努力。
“夕惕若厉”这个成语深刻地体现了持续努力和警惕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个人发展还是职业成长中,这种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明白了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保持勤奋和警惕,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常恐殒越,辜负国恩;寤寐永叹,~。
1.
【夕】
(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夕,莫也。 、 《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 《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日东则景夕多风。 、 《书·洪范·五行》注-初昏为夕。 、 《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 、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组词】
夕晖、 朝发夕至;夕霭、 夕市
2.
【惕】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惕,惧也。 、 《说文》-惕,敬也。 、 《易·乾》。郑注:“惧也。”-夕惕若厉。 、 《国语·楚语》。注:“惧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行人皆怵惕。 、 唐·李朝威《柳毅传》-愧惕惭惧。
【组词】
惕息、 惕惕、 惕 虑、 惕心
3.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4.
【厉】
(是“砺”的本字。从厂(hàn),象山崖形,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磨刀石)。
同本义。
【引证】
、 《诗·大雅》。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涉渭为乱,取厉取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