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39:50
“以汤止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汤来制止沸腾。基本含义是指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结果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这个成语比喻方法不当,反而使事情变得更糟。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不切实际或无效的解决方案。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讽刺某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当。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策略的有效性。
同义词“火上浇油”和“雪上加霜”都强调了加剧问题的情况,而反义词“对症下药”和“釜底抽薪”则强调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以汤止沸”出自《吕氏春秋·尽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这句话原本是用来说明解决问题应从根本上入手,而不是用表面或错误的方法。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理性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盲目采取行动。它反映了人重视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冷静思考,避免采取无效甚至有害的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试图通过增加工作量来提高效率的情况,结果发现这实际上是以汤止沸,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和团队士气。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以汤止沸非良策,釜底抽薪方为真。”
想象一个沸腾的锅,有人不断往锅里加汤,试图让沸腾停止,但锅里的水却越来越沸腾。这种场景可以引发对无效努力的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ouring gasoline on a fire”,意思是用错误的方法加剧问题。
“以汤止沸”这个成语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找到根本原因,避免采取表面或错误的措施。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沟通和解决问题。
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如~,抱薪救火,愈甚之益也。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汤】
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引证】
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歌声》-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清凉山。
广大貌;浩茫貌
【引证】
南朝梁·沈约《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
3.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
4.
【沸】
(形声。从水,弗声。本义:泉水大量涌出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涌出之貌。-沸,滭沸滥泉也。 、 《诗·小雅·采菽》-觱沸槛泉。 、 《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 、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愤泉秋沸。
【组词】
沸沸、 沸射、 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