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0:34
“下意识”是一个心理学和日常语言中常用的词汇,指的是那些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动发生的心理活动或行为反应。这些活动通常不受个体的主观意识控制,而是由潜意识或习惯驱动。
“下意识”一词源自拉丁语“subconscious”,意为“在意识之下”。在19世纪末,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这一概念被引入英语并逐渐普及。
在现代社会,“下意识”常被用来解释那些看似无理由的行为或决策,尤其是在广告和市场营销中,研究消费者的下意识反应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
“下意识”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神秘和不可控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深层的、未被完全理解的心理活动,有时也带有一种隐秘和潜在的负面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有许多下意识的行为,比如在紧张时咬指甲,或者在听到电话铃声时下意识地寻找手机。
在诗歌中,“下意识”可以用来描绘一种深层的情感状态:
在夜的深渊, 下意识的梦呓, 编织着无形的网, 捕捉那些逝去的时光。
在不同语言中,“下意识”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概念——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德语中,“下意识”可以翻译为“Unterbewusstsein”。
“下意识”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词汇,它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层机制。了解和分析“下意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也为语言学习和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
3.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