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6:0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6:06:27
“下情上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下层的情况或信息能够顺利地传达给上层。这个成语强调了信息流通的顺畅性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效率。
在文学作品中,“下情上通”常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或社会结构中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如政府、企业或军队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赞扬某个领导或管理层的开放性和倾听能力。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这个词汇强调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对于组织健康运作的重要性。
“下情上通”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当时强调的是官员应该了解民情并向上级汇报,以便政策更加贴近民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沟通和信息传递领域。
在中国文化中,“下情上通”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管理和治理状态,反映了儒家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批评那些忽视基层声音的组织或政府。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开放和高效的联想,它鼓励人们重视沟通和信息流通的重要性。在个人层面,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更好沟通方式的追求。
在工作中,我曾见证过一个团队因为实现了“下情上通”而变得更加团结和高效。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这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士气和生产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下情上通,心声无阻,如春风拂过,万物复苏。”
想象一幅画面:在一个开放的办公室中,人们自由地交流想法,信息如同流水般顺畅流动。音乐上,可以选择轻快流畅的旋律来代表这种无障碍的沟通。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pen communication”或“feedback loop”,它们都强调了信息流通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下情上通”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沟通概念,它还蕴含了深层的文化和管理哲学。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有效的沟通都是成功的关键。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倾听和理解是建立强大联系的基础。
下情求不上通,谓之寒;下情上而道止,谓之侵。
三则自外来者,可询其所以为政与民情风俗之所安,而~,不至壅蔽。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情】
(形声。从心,青声。本义:感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 、 《礼记·礼运》又-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 、 、 《易·系辞》。虞注:“情阳也。”-情伪相感。 、 《白虎通·情形》-情者,阴之化也。 、 《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质也。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览物之情 、 清·黄宗羲《原君》-情所欲居。 、
【组词】
情熟、 情款、 情悃、 情热、 情肠、 情悰、 无情、 友情、 情交、 情好、 情志、 情思、 情切
3.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4.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