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2:30
偷盗:指未经允许擅自取走他人财物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通常涉及秘密或隐蔽的手段。
偷盗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字面意思“偷偷地盗取”一直保持至今。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盗”字来描述类似行为的记录。
在大多数文化中,偷盗被视为不道德和非法的行为。在社会背景中,偷盗行为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各国法律都对偷盗行为有严格的惩罚。
偷盗一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如不信任、恐惧和厌恶。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犯罪、不安全和道德败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通过新闻或个人经历接触到偷盗行为,这些经历可能加深我们对偷盗行为的负面看法。
在诗歌中,偷盗可以被用作一种象征,如“时间偷走了我们的青春”,这样的用法赋予了偷盗一词更深层次的意义。
偷盗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的街道、紧张的音乐和快速移动的影子,这些都是常见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theft”和法语的“vol”,虽然具体表达不同,但都指向未经允许取走他人财物的行为。
偷盗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法律和道德层面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扮演着角色。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
1.
【偷】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偷,苟且也。 、 《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 、 《礼记·表记》-安肆曰偷。 、 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偷性命于榛莽。 、 清·张廷玉《明史》-诸司素偷惰。
【组词】
偷的锣儿敲不得、 偷存、 偷合、 偷弛、 偷免、 偷快、 偷幸、 偷苟
2.
【盗】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同本义。
【引证】
、 《荀子·脩身》-窃货曰盗。 、 《庄子·山水》-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 《左传·文公十八年》-盗器为奸。 、 《荀子·不苟》-盗名不如盗货。 、 《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国人善盗乎?
【组词】
偷盗、 盗跖下惠、 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