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7:09
“伏罪”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承认自己的罪行,通常指在法律或道德层面上的认罪行为。它强调的是主动承认错误或罪行,并愿意接受相应的惩罚或后果。
“伏罪”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伏”意为屈服或承认,“罪”指罪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伏罪”与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紧密相关。在儒家思想中,承认错误并改正是一种美德。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法律体系中,伏罪是被告接受法律制裁的前提。
“伏罪”一词带有一种沉重和严肃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内心的挣扎和道德的抉择。它可能引发对正义、宽恕和自我救赎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并主动承认,我们可能会说他“伏罪”。这种行为通常会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宽恕。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伏罪”来表达内心的悔恨和寻求宽恕的愿望:
夜深人静,我伏罪于心,
祈求星辰,赐我宽恕之光。
在英语中,“confess”和“plead guilty”可以对应“伏罪”。不同文化中,认罪的方式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
“伏罪”是一个具有深刻道德和法律含义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都有重要意义。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法律程序和道德行为,并在语言表达中更准确地传达相关概念。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罪】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辠,犯法也。 、 《尔雅》-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 、 《诗·小雅·小明》-畏此罪罟。 、 《易·解卦象下传》-君子以赦过宥罪。 、 《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 《国语·晋语》-离桓之罪。 、 《史记·陈涉世家》-或闻无罪。 、 《汉书》-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知罪矣。
【组词】
罪首、 罪失、 罪眚、 罪瑕、 罪祸、 罪累、 罪悔、 罪殃、 罪辜、 罪衅、 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