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1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18:00
“临死不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面对死亡时毫不恐惧。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极端危险或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一个人能够保持冷静和勇敢,不表现出恐惧或慌乱。
“临死不恐”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勇敢和坚韧精神的推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人在极端情况下表现出的勇敢态度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勇敢和坚韧被视为重要的美德。这个成语在社会背景中的意义和影响体现在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和赞扬上,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勇气和坚定。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鼓舞。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坚强和勇敢的人,这种精神对我个人的思维和表达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人,他在面对疾病时表现出了临死不恐的精神,他的乐观和坚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励我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勇气。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在风暴的中心,他临死不恐,
如同岩石般坚定,不屈不挠。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个战士在战场上坚定站立的画面;结合音乐,我可以联想到激昂的进行曲,象征着不屈的斗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ce death with courage”或“brave in the face of death”,这些表达也强调了在面对死亡时的勇敢态度。
“临死不恐”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在于它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面对困难的勇气。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在逆境中保持坚强和勇敢的精神。
吾闻知命之士,见利不动,临死不恐。
她~,视死如归。
1.
【临】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
【引证】
《集韵》-临,哭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 、 《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 《汉书·文帝纪》-遗昭曰,无发民哭临宫殿中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恐】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恐,惧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 《荀子·天伦》-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 《聊斋志异·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其破璧,乃辞谢。
1. 【临死】 临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