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7:5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7:53:02
词汇“垂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垂”可以理解为“下垂”或“流传”,“文”则通常指“文字”、“文化”或“文学”。因此,“垂文”可以理解为“流传下来的文字”或“流传的文化”。
“垂文”的字面意思是指流传下来的文字或文化。它强调了文化的传承性和持久性。
在文学语境中,“垂文”可能用来描述古代文献、经典作品或文化遗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可能会用到。
“垂文”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强调文化的传承和持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学术和文化语境中仍然保留其意义。
在**文化中,“垂文”强调了文化的传承和尊重传统的重要性。它与儒家思想中的“尊古”和“崇文”观念相契合,体现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尊重。
“垂文”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庄重、古典和深沉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激发对传统的敬畏和对知识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垂文”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参与文化活动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从而加深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垂文”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赞美:
古卷垂文传千载,
墨香依旧绕书台。
智慧如星照后人,
文化之根永不衰。
“垂文”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图书馆、泛黄的书籍和悠扬的古琴声,带来一种宁静和深远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垂文”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ancient texts”(古代文献)或“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可以传达相似的意义。
“垂文”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强调了文化的传承和持久性,对于理解和尊重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对文化传统的认识。
1.
【垂】
(形声。从土,(chuí)声。本义:边疆)。
边疆;边境。 同: 陲
【引证】
《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垂,远边也。 、 《广韵》-垂,疆也。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寡人无良边垂之臣。 、 《战国策·秦策四》-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 、 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
2.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