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22: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22:16
炮火 的字面意思是指大炮发射的火力,通常指的是战争中使用的大炮、火箭等武器发射的火力。基本含义是指在战斗中用于攻击敌人的火力,可以用来形容猛烈的攻击或压力。
“炮火”一词源于古代军事术语,随着火药的发明和火炮的使用而出现。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已经扩展到比喻性的用法,用来形容各种形式的强烈攻击或压力。
在战争频繁的历史时期,“炮火”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的冲突和战争。在和平时期,这个词更多地用于比喻,反映了社会中的竞争和冲突。
“炮火”通常带有一种紧张和危险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在和平时期,这个词可能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珍惜。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没有直接接触到“炮火”,但可以通过新闻、电影等媒介感受到这个词所代表的紧张和危险。
在诗歌中,可以将“炮火”与自然景象对比,如“夜空中,炮火如同流星划过,留下一串串硝烟的痕迹”。
结合战争电影中的炮火场景,可以感受到炮火的视觉冲击和听觉震撼,如爆炸的火光和震耳欲聋的声响。
在英语中,“炮火”可以对应为“artillery fire”或“cannon fire”,在不同文化中,这个词都代表了战争的激烈和破坏。
“炮火”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竞争和冲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以及如何在和平时期处理冲突和竞争。
1.
【炮】
“炮”假借为“砲”,大炮。
【引证】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军果舁炮至。
2.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