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4:31
天壤之判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天和地的区别”,比喻两者之间的差别极大,无法相比。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极端的对比,通常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文学作品中,天壤之判 常用于形容人物命运、社会地位、自然景观等方面的极端对比。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讨论或写作中,它可以用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经济学等,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不同群体或现象之间的显著差异。
同义词:天壤之别、天差地别、云泥之别 反义词:如出一辙、一模一样、毫无二致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细微差别上有所不同,但都围绕着“巨大差异”或“完全相同”的概念。
天壤之判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其字面意思直接反映了古人对天地之间巨大差异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极端的对比——始终未变。
在文化中,天壤之判** 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等级、贫富差距等问题的深刻认识。这个成语在社会批判和文学创作中经常被用来揭示社会不公和阶级差异。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对比感和震撼。它让我联想到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壮丽与平凡的对比。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天壤之判 来形容我家乡的变迁。从一个宁静的小镇到一个繁忙的城市,这种变化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时间和发展的力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天壤之判,一念之间,
繁华与寂静,交织成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一边是高楼大厦的繁华都市,另一边是宁静的乡村风光。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旋律宏大的交响乐与一首轻柔的乡村小调进行对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 world of difference" 或 "poles apart",它们都传达了极端差异的概念,但在文化内涵和使用*惯上有所不同。
天壤之判 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极端对比的概念。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灵活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
与老张的梦境比起来,俗人们享受的是物质,老张享受的是精神,真是有~了!
1.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2.
【壤】
(形声。从土,襄(xiāng)声。本义:柔土,即经耕作的土地)。
土壤。
【引证】
《说文》-壤,柔土也。 、 《九章算法》。按,息土曰壤,筑土曰坚。-凡穿地四尺,为壤五尺,为坚三尺。 、 《书·禹贡》-厥土惟白壤。 、 《论衡·率性》-深耕细锄,厚加粪壤。
【组词】
壤坟、 壤芥、 沃壤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