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5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51:20
“兵无常形”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军队作战时没有固定的阵型或形态。基本含义是指在战争或竞争中,策略和战术应该灵活多变,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或规则。
“兵无常形”源自《孙子兵法》,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灵活策略的场合。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兵无常形”体现了对智慧和策略的重视。这种思想也影响了的商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强调在变化中求生存和发展。
这个成语给人以智慧和策略的联想,让人感受到在复杂环境中寻求突破的决心和智慧。
在个人生活中,面对工作和学*的挑战,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兵无常形”,不断调整方法和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在诗歌中,可以将“兵无常形”融入描述自然界变化的诗句中,如:“山川变幻似兵形,无常之中见真常。”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场变化的画面,士兵们灵活变换阵型,如同水流般无定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多变的乐曲,象征策略的灵活性。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All warfare is based on deception”(战争基于欺骗)来表达,这也是一种强调灵活性和变化性的思想。
“兵无常形”这个成语深刻体现了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提升我们的策略思维能力。
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1.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2.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3.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
4.
【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形,象形也。 、 《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 、 《易·屯》-雷雨之动满形。 、 《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孟子》-形色天性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 《列子·说符》-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聊斋志异·促织》-形若土狗。 、 明·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
【组词】
形物、 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形体,实体。
【引证】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山岳潜形。 、 蔡元培《图画》-钩勒形廓。
【组词】
形寂、 形响、 形解、 有形;无形;整形;形生、 形性、 形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