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3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31:03
“作手势”字面意思是指通过手部动作来传达信息、意图或情感。这种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在人类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语言不通或不适合使用口头语言的情况下。
“作手势”一词在中文中较为直接,源自对手部动作的描述。在语言演变中,手势作为一种古老的沟通方式,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
在不同的文化中,手势的含义可能大相径庭。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竖起大拇指通常表示赞许,而在某些中东国家,这可能被视为冒犯。
手势往往能传达强烈的情感,如愤怒时的挥拳、喜悦时的拥抱。这些动作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交流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手势来辅助表达,尤其是在嘈杂的环境中或与儿童交流时。手势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传达意图。
在诗歌中,手势可以被比喻为心灵的窗户,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窥见内心的风景。
手势往往伴随着特定的视觉形象,如指挥家的挥棒、舞者的旋转。这些动作能够激发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手势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例如,在日语中,鞠躬是一种常见的手势,而在英语中则不常见。
“作手势”是一种强大的非言语沟通工具,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和理解手势,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