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7: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7:32
作揖: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礼节动作,通常表现为双手合十,然后向前弯腰鞠躬,以示尊敬或问候。
作揖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动作形式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相对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现代社会中作揖的使用频率降低,但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依然存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揖是一种重要的礼仪,体现了尊卑有序、礼尚往来的社会观念。在特定的节日或仪式中,作揖仍然被保留和使用。
作揖给人以庄重、尊敬的情感联想,它不仅是一种身体动作,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在参加传统婚礼或祭祀活动时,我曾亲眼见到并实践过作揖这一礼节,感受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仪式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柳絮轻扬,我作揖向天地,感恩万物生长。”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装人物在古朴的庭院中作揖,背景是悠扬的古琴声,这样的场景会给人以古典美和宁静的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礼节可能是鞠躬或握手,但作揖因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
作揖作为一种传统礼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也是个人修养和社交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虽然其使用频率降低,但了解和尊重这一传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1.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2.
【揖】
(形声。从手,咠(qì)声。本义:拱手行礼)。
同本义。
【引证】
《水浒全传》-自家拜揖,愿求恩官高姓大名。
【组词】
揖客、 揖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