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4:46
“焚尸扬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尸体焚烧后,将骨灰撒向空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极端的愤怒或仇恨,以至于要彻底毁灭对方,不留任何痕迹。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绘战争、复仇或极端的情感冲突。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夸张地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厌恶。在专业领域,如法医学或历史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古代的葬礼*俗或战争中的暴行。
同义词:挫骨扬灰、毁尸灭迹
反义词:厚葬、安葬
“焚尸扬灰”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焚尸”和“扬灰”两个动作组成,反映了古代对极端仇恨的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在表达极端情感的语境中。
在**文化中,尊重死者是一个重要的传统。因此,“焚尸扬灰”这个成语在传统观念中通常被视为极端和不人道的行为。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更多地被用于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以表达极端的情感或道德冲突。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极端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暴力、仇恨和毁灭。它可能引发对人性黑暗面的思考,以及对道德和伦理的探讨。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讨论极端的情感或历史**时。例如,在讨论历史上的战争暴行时,可能会提到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可以将“焚尸扬灰”用于描绘一种极端的情感状态,如:
在仇恨的火焰中,
我愿将你焚尸扬灰,
不留一丝痕迹,
在风中消散。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火焰、烟雾和灰烬的视觉形象,以及火焰燃烧和风声的听觉效果。这些联想增强了成语所表达的极端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将某人化为灰烬”或“彻底毁灭”。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使用“reduce to ashes”或“obliterate”来表达类似的极端情感。
“焚尸扬灰”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强烈的表达方式,用于描绘极端的仇恨或愤怒。它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能够深刻地表达情感和道德冲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籍没其家,妻子同谋,法皆斩首,其母恨礼甚,又诣刑部请照陶和气例,凌迟后~。
1.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2.
【尸】
(象形。小篆字形,屍像卧着的人形。本义: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凭几曰卧。-尸,神像也。象卧之形。 、 《诗·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 、 《仪礼·士虞礼》。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祝延尸。 、 《礼记·曲礼》-孙可以为王父尸。 、 《仪礼·特牲礼》注-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
3.
【扬】
(形声。从手,昜(yáng)声。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本义:高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扬,飞举也。 、 《小尔雅》-扬,举也。 、 《礼记·檀弓》-杜篑洗而扬觯。 、 《礼记·乡饮酒义》-盥洗扬斛。 、 《仪礼·乡射礼》-南扬弓。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扬其波。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扬鞭语曰。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大风扬积雪。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扬帆去。
【组词】
扬楫、 扬袂、 扬眉、 扬旌、 扬麋、 扬觯、 扬鞭、 扬臂、 扬徽、 扬刃
4.
【灰】
(会意。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本义:火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灰,死火余烬也。 、 《礼记·月令》。注:“火之灭者为灰。”-毋烧灰。 、 《字汇》-火过为灰。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飞烟灭。
【组词】
灰灭、 灰榇、 灰罐、 灰枵、 灰火、 灰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