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06: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06:38
大不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对尊贵的人或事物表现出极大的不尊敬。基本含义是指行为或言语严重违反了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对权威或神圣的事物表示出不敬或轻蔑。
在文学作品中,大不敬常用于描述对君主、神明或长辈的严重不敬行为,用以强调行为的严重性和后果。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不尊重,尤其是在正式或庄重的场合。在法律或历史专业领域,大不敬可能特指对国家元首或**领袖的不敬行为,可能构成犯罪。
同义词中,不敬和轻蔑更侧重于态度的不尊重,而亵渎和侮辱则更强调行为的严重性和后果。反义词则表达了与大不敬完全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大不敬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尚书》等古代文献,用以描述对君主的不敬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展到对任何权威或神圣事物的不尊重。
在传统文化中,大不敬**是一个严重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对社会秩序和伦理的破坏。在封建社会,对君主的大不敬可能被视为叛国罪,受到严厉的惩罚。
大不敬这个词给人一种严肃和沉重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权威、传统和礼仪。这个词的使用往往伴随着对行为后果的担忧和对社会规范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大不敬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法律问题时,它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例如,在讨论历史上的政治犯时,这个词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们的行为为何被视为严重违法。
在诗歌中,大不敬可以用来形容对传统束缚的挑战,如:
他以笔为剑,挑战旧秩序, 大不敬之名,响彻云霄。
大不敬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法庭的严肃场景,或者是**仪式中的庄重氛围。视觉上,可能是一幅描绘古代刑场的画作,听觉上,可能是古代法庭的宣判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blasphemy(亵渎)或treason(叛国),它们在不同程度上与大不敬有相似的含义,但具体用法和法律后果可能有所不同。
大不敬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还反映了社会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化内涵和社会规范。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敬】
(会意。从攴(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敬,肃也。 、 《礼记·曲礼》。注:“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毋不敬何允。 、 《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 《仪礼·聘礼》-入门主敬,升堂主慎。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敬德之聚也。 、 《战国策·赵策》-敬诺。 、 《史记·陈涉世家》-敬受命。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敬进如姬。 、 唐·李朝威《柳毅传》-敬闻命关。
【组词】
敬让、 敬诚缉熙、 敬身、 敬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