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0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05:43
“吊钱儿”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北方地区使用,尤其是北京话中较为常见。字面意思是指挂在某处的钱币,通常用来形容或指代零钱、小额的钱币。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并不高,更多地出现在口语交流中。
在不同的语境下,“吊钱儿”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吊钱儿”的词源可能与古代货币的保存方式有关,古时人们可能会将钱币用绳子串起来挂在腰间或墙上,因此形成了“吊钱儿”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固定下来,成为特定地区方言的一部分。
在老北京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吊钱儿”可能与小商贩、街头生活等元素联系在一起,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这个词汇的使用,也体现了方言在地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对于一些人来说,“吊钱儿”可能会唤起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或是对老北京风情的想象。它可能带有一种怀旧和亲切的情感色彩。
在个人的生活经历中,可能会在特定的社交场合或与老北京人的交流中听到“吊钱儿”这个词汇,从而加深对其的理解和感受。
在创作中,可以将“吊钱儿”融入到描述老北京街头生活的场景中,例如:“阳光洒在老胡同的石板路上,小贩腰间的吊钱儿在微风中轻轻摇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老北京街头小贩的画面,腰间挂着一串串的吊钱儿;结合音乐,可能会联想到悠扬的京胡声,伴随着市井的喧嚣。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吊钱儿”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于其他方言或地区性词汇中,用以指代零钱或小额钱币。
通过对“吊钱儿”这个词汇的学习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方言在语言表达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它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中的重要性。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地域与全球的桥梁。
1.
【吊】
(吊为弔的俗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弋射矰(zēng)缴之形。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荒野里用柴薪盖着,但怕禽兽要来吃,连送丧的亲友都带着弓箭前来帮助驱除。本义:悼念死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弔,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禽。 、 《礼记·曲礼》-知生者弔,古弔辞曰,如何不淑。 、 贾谊《吊屈原赋》-敬吊先生。
【组词】
吊纸、 吊问、 吊死、 吊祠
2.
【钱】
(形声。从金,戔(jiān)声。(jiǎn)本义:农具名,即铁铲。上古时期曾以农具作为交易媒介,其后铸造货币又仿其形为之,因此引申为货币、钱财)。
金属货币。特指铜钱。
【引证】
《说文解字》锴注-一曰货也。古者货贝而宝龟。周太公立九府圜法,乃用泉,至秦废贝行钱。 、 《史记·平准书》。索隐:“本名泉,言货之如流泉也。”-龟贝金钱。 、 《国语·周语》。注:“钱者,金币之名,古曰泉,后转曰钱。”-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 、 《史记·天官书》-下有积钱。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 宋·欧阳修《归田录》-以钱覆其上。 、 、
【组词】
钱眼、 钱价、 钱范、 钱幕、 钱缗、 钱品、 钱花花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