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07: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07:44
“义渠”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它指的是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或其居住的地区。义渠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中原王朝有频繁的交往和冲突,后来逐渐融入**或其他民族。
在文学作品中,“义渠”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边疆的景象或描述民族冲突的历史背景。在口语和专业领域,这个词可能较少被提及,除非是在历史学或民族学的讨论中。
同义词:西戎(古代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泛称) 反义词:中原(指古代**的中心地区,与边疆相对)
“义渠”一词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古代汉语对特定游牧民族的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从日常语言中消失,仅在历史文献中保留其痕迹。
在古代,义渠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复杂,既有战争冲突,也有文化交流。这种关系反映了古代边疆民族与中央政权的互动模式。
提到“义渠”,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边疆风情、游牧民族的自由生活以及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种联想可能带有一定的浪漫化和历史感。
由于“义渠”是一个历史名词,个人在生活中可能较少有机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参与历史讨论时,了解这个词汇的意义是很有帮助的。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边疆的诗歌时,可以使用“义渠”来增添历史氛围:
风卷黄沙,义渠的马蹄声远,
古道边,烽火连天。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广阔的草原,游牧民族的帐篷和马群。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草原的声音和远处马蹄的回响。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义渠”的词汇,但类似的游牧民族和边疆地区的概念在世界各地都有存在。
“义渠”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名词,虽然在现代语言中使用较少,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深化对古代*历史和民族关系的理解,对于语言学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渠】
(形声。从水,榘(qú)省声。本义:水停积处,也指人工开凿的水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渠,水所居。 、 《广雅·释水》-渠,坑也。 、 《礼记·曲礼》。疏:“沟也。”-门闾沟渠必步。
【组词】
干渠、 支渠;毛渠;渠堑、 灌溉渠;渠田、 渠长、 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