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5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57:07
“殴公骂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打公公、骂婆婆,形容对长辈极其不敬的行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不孝顺、不尊重长辈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恶劣品行,或者作为一种道德批判。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直接批评某人的不孝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家庭关系和道德责任。
同义词:不孝、忤逆、悖逆 反义词:孝顺、恭敬、尊老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对长辈的态度上有所不同,但都围绕着尊重与不尊重的核心概念。
“殴公骂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对不孝行为的描述。在古代**,孝道是社会伦理的核心,因此这样的行为被视为极其恶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批评不孝行为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最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因此,“殴公骂婆”这样的行为被广泛谴责,反映了社会对家庭和谐与长辈尊重的重视。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家庭冲突和不和谐。它可能引发对不孝行为的愤怒或悲哀,影响人们对家庭关系的看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表现出“殴公骂婆”的行为,周围的人可能会感到震惊和失望,这种行为往往会被社会舆论所谴责。
在创作中,可以将“殴公骂婆”作为一个强烈的对比元素,用来突出其他角色的善良和孝顺,从而增强故事的道德教育意义。
想象一个家庭争吵的场景,可能会有激烈的言语和肢体冲突,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都能与“殴公骂婆”这个成语产生联想。
在不同的文化中,对长辈的尊重都是一个普遍的主题。虽然具体的表达方式和词汇可能不同,但核心的价值观是相似的。
“殴公骂婆”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孝道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传达文化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至关重要。通过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它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偏他至不贤惠,殴公骂婆,打邻毁舍,降汉子,比凡人不同。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9回:“偏他至不贤惠,殴公骂婆,打邻毁舍,降汉子,比凡人不同。”
1.
【殴】
(形声。从殳,区(ōu)声。殳(shū),古代兵器,用以撞击。本义:打击,捶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殴,捶击物也。 、 《汉书·梁王襄传》-后数复殴伤郎。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至相殴。
【组词】
殴曳、 殴仗、 殴逐、 殴伤、 殴击、 殴骂、 殴挞
2.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3.
【骂】
(形声。从吅&X({xuān}),马声。吅,喧闹声。本义:用粗语或恶意的话侮辱人)。
同本义。
【引证】
《世说新语·方正》-对子骂父。 、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群怪聚骂。 、 《史记·魏公子列传》-窃骂侯生。
【组词】
斥骂、 咒骂、 笑骂、 辱骂
4. 【婆】 ——婆娑。 (形声。从女,波声。本义:舞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