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0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01:47
词汇“义状”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以下是对“义状”这一词汇的分析:
“义状”字面意思是指描述或证明某人行为正义、合法或符合某种规范的文件或声明。它通常用于法律或官方文件中,用以证明某人的行为是正当的。
由于“义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中很少出现。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历史文献中,可能会使用到这个词来描述古代的官方文件或证明。
“义状”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用于描述官方的正义证明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或法律文献中仍可见其踪影。
在古代**,义状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正义和道德规范有关,用于强调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由于“义状”是一个较为正式和专业的词汇,它可能给人一种严肃和权威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会遇到需要使用“义状”这个词的场合,因此它更多地出现在学术或专业讨论中。
在创作中,可以将“义状”融入到一个历史故事中,描述一个古代官员如何通过出具义状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由于“义状”是一个文字概念,它可能不会直接引发强烈的视觉或听觉联想,但可以想象一份古老的、用毛笔书写的官方文件,给人一种庄重和历史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义状”的词汇,但类似的法律或官方文件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存在。
“义状”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在现代语言中的使用频率较低。了解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法律和社会规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增加我们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