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8:23
词汇“[殳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的军事术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殳仗”一词的字面意思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殳是一种长柄的打击兵器,仗则是指兵器。因此,“殳仗”可以理解为手持殳这种兵器的意思。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经》、《左传》等,可能会出现“殳仗”这个词,用以描述古代战争或军事训练的场景。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研究古代军事或文学的学术文章中。
同义词:戈矛、兵器 反义词:和平、文治
“殳”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种古代的兵器,后来泛指兵器。“仗”字则有依靠、兵器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殳仗”这个词逐渐从日常语言中消失,只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学研究中出现。
在古代**,军事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与军事相关的词汇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更加强调和平与发展,军事术语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对于现代人来说,“殳仗”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一种古朴、庄严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英勇。
由于“殳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如果需要在特定场合表达,比如在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可以用来增添文言色彩。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殳仗”这个词来营造历史氛围: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殳仗映霞。
战鼓声声催人老,
英雄泪洒天涯。
想象一幅古代战场上的画面,战士们手持殳仗,战鼓声和呐喊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场景可以激发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殳仗”的词汇,但类似的军事术语在各个文化中都有存在,如古罗马的“gladius”(短剑)等。
“殳仗”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军事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理解古代历史和文学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击乐器,后成为兵器。本义:一种用竹或木制成的,起撞击或前导作用的古代兵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殊,断也。”-殳,以杖殊人也。 、 《周礼》-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 、 《周礼·司戈盾》-授旅贲殳。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执殳而立于道左。 、 《诗·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组词】
殳仗
2.
【仗】
(形声。从人,丈声。本义:执,拿着)。
同本义。
【引证】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仗剑从之。 、 《史记·刺客列传》-独行仗剑至韩。
【组词】
仗斧、 仗节、 仗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