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6:05
校正(Correction)的字面意思是通过检查和修改来消除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基本含义是指对文本、数据、设备等进行调整,以确保其准确性和正确性。
校正一词源自拉丁语“corrigere”,意为“改正”或“修正”。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是“correct”和“correction”。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不同语言和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教育和社会交往中,校正被视为提高准确性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学术界和专业领域,精确的校正对于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校正可能带来积极的情感反应,如对精确性和专业性的赞赏。然而,对于被校正的一方,可能会感到尴尬或挫败,尤其是在公众场合。
在编辑学术论文时,我经常需要进行校正,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论证的逻辑性。这种细致的工作虽然繁琐,但对于学术成果的质量至关重要。
在诗歌中,可以将“校正”比喻为人生的修正过程:
岁月如梭,校正着生命的篇章,
每一次修订,都是成长的印记。
校正可能让人联想到编辑在纸上仔细标记的场景,或是工程师调整仪器时的专注神情。听觉上,可能是铅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或是仪器校准时的滴答声。
在不同语言中,如法语的“correction”和德语的“Korrektur”,都表达了类似的概念,即通过修正来提高准确性。
校正是一个在多个领域都至关重要的词汇,它强调了精确性和正确性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校正帮助我们不断提高沟通的质量,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通过深入理解这个词,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它,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沟通技巧。
1.
【校】
(形声。从木,交(jiào)声。(jiào)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学堂,学校。
【引证】
《集韵》-校,教学之宫。 、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为校。”-郑人游于幺校。 、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 《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组词】
校序、 校室、 校学
2.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