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8: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8:20
“何罪之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罪过”或“有什么罪责”。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反问,表示某人或某事并没有罪过或责任,强调其无辜或不应受指责。
在文学作品中,“何罪之有”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无辜的辩护或对不公正指控的反驳。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轻松地表达对某人行为的理解或为其辩护。在法律或道德讨论中,它可能被用来质疑对某人的指控是否公正。
“何罪之有”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它的使用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主要用于表达对某人无辜的辩护。
在**文化中,强调公正和无辜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何罪之有”这个成语在法律和道德讨论中经常被使用,以强调对个人的公正对待。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一种正义感和对无辜者的同情。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不公正指控时,人们需要站出来为无辜者辩护。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多次使用“何罪之有”来为朋友辩护,尤其是在他们被误解或不公正对待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暴的中心,他静静站立,
何罪之有,在众目睽睽之下。
清白如初雪,不染尘埃,
何罪之有,在正义的天平上。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个无辜的人站在法庭上,周围是质疑的目光。听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平静而坚定的声音在辩护。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at crime has he committed?”或“What guilt does he have?”,但“何罪之有”更具有文化和语言的独特性。
“何罪之有”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用于强调无辜和公正。它在法律、道德和日常交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工具。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汉语中对公正和无辜的重视。
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他~,你为什么要抓他?
1.
【何】
(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 同: 荷
【引证】
《易·噬嗑》-何校灭耳,凶。 、 《易·大畜》-何天之衢。 、 《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诗·商倾·长发》-何天之休,不競不絿。 、 《管子·小匡》-用此五子者何功。
【组词】
何校、 何劳
2.
【罪】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辠,犯法也。 、 《尔雅》-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 、 《诗·小雅·小明》-畏此罪罟。 、 《易·解卦象下传》-君子以赦过宥罪。 、 《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 《国语·晋语》-离桓之罪。 、 《史记·陈涉世家》-或闻无罪。 、 《汉书》-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知罪矣。
【组词】
罪首、 罪失、 罪眚、 罪瑕、 罪祸、 罪累、 罪悔、 罪殃、 罪辜、 罪衅、 罪例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有】